不可触碰的伤 发表于 2021-8-28 17:46:17

用生蚝当砖,造成的房子,矗立600余年坚固如初

此前在广州旅游的时候,朋友问我喜不喜欢“豪宅”。我问他这宅子是景点吗?他说算一个景点。我不以为意,除非这“豪宅”是有名的古迹,不然的话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个与我无关的房子。

直到看见这幢“豪宅”我才反应过来,此“蚝宅”非彼“豪宅”,它就是字面意思上用生蚝壳作为外墙的宅子。


这幢豪宅位于广州市的沙湾古镇。沙湾古镇建于南宋,是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岭南小镇,也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

800多年来,沙湾古镇一直保留着大量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民间文化为主的岭南特色,最直观的就是在建筑这一方面。


岭南文化中的建筑,包括广府民居、潮汕民居和客家建筑。蚝宅算是广府民居的其中一类变种,在珠三角地区最为流行。因为这一带盛产生蚝,于是聪明的而广大劳动人民就想到了就地取材,拿生蚝壳来建造房子的墙壁。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变废为宝”。其实从远处看蚝宅的外墙,特别像用小石子砌起来的,近看才会发现这其实是密密麻麻的生蚝壳。我觉得如果有密集恐惧症的话,还是不要长时间盯着这样的墙面看,看久了真的很容易产生眩晕和呕吐的感觉。


生蚝壳摸上去特别坚硬,不过一想也是,如果不坚硬那怎么抵抗几百年来的雨打风吹呢?

据说在建造房屋时,是将数万只生蚝壳一层一层堆砌起来,壳尾向外,向下呈45°角,拌上黄泥、红糖和蒸熟的糯米进行加固,最后就形成了“蚝宅”的外墙。


不过在当时既然蚝壳墙这么流行,那么这样大量的蚝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那还真是多亏了海边丰富的生蚝资源。

古时候珠三角冲积平原的面积,并没有现在这么大。随着珠三角洲的不断扩大,海岸线也像人的发迹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后退,也是在这时,许多生蚝被埋在了地下,成了丰富的生蚝带。


它们数量大、埋得也不深,所以非常方便挖采。加之当地的居民靠海吃海,对生蚝的消耗很大,所以也完全不用担心生蚝肉被浪费的问题,如此一来产生的大量生蚝壳正好能利用起来。其实能用生蚝壳造房子的还是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这样的成本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负担得起的。

至于为什么要用生蚝壳来建房子,我想面前的这些蚝宅已经给出了最直白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木质结构的房子会变形、腐烂,变得摇摇欲坠,有的甚至很早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而这些蚝宅却依然坚若磐石。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生蚝壳还是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发黑和脱落的迹象,但相比一些其他的古建筑,能维持现在的状态已经是挺好的了。

当然,除了坚固以外,蚝壳墙还有其他的优势。比如防水性能好,壳尾向外向下的设计就是为了防止雨水渗透进内墙,如此一来便可保持室内的干燥。


同样地,它还起到防风侵蚀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蚝壳墙被风化侵蚀了,但在几百年前人们建房子的时候可没想过它几百年以后会怎么样。所以对于当时住在里面的人来说,那个时候能防风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除此之外,防虫害、防盗贼以及冬暖夏凉都是蚝壳墙相比其他材料的优势所在,也难怪那么多人对这样的房子都很喜爱。


古镇内年龄最大的一面蚝壳墙是位于安宅里6号的留春别院,距今已600年,整面墙如同一幅巨型画卷一般在我身前展开,墙角处的红砖脱落了不少,底部的黄沙墙也大面积脱落了,墙头的野草都枯萎了,整个一片凄凉的景象。


而不远处古祠堂光裕堂后墙的蚝壳墙,高6米,宽15米,有不少游客围在那里拍照,对于内陆的人来说,也许这样的建筑是很难想象的吧。

蚝宅虽然在宋朝时期出现的,但真正流行却是在明清时期。从光裕堂出去100米左右的路对面,也有一处蚝壳墙民居,目前已经做了商铺。


在这里每走两步路我们就能见到那么一两面蚝壳墙,大多是祠堂、纪念馆一类的建筑,还有一些小巷子。民居也有,但是墙的面积要小上很多。

如果要区分当地人和外地人简直太方便了,因为本地人对于这些蚝宅真是不会多给眼神,毕竟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只有我们这样的游客会很新奇地四处拍照,还要合影。用生蚝当砖,造成的房子,矗立600余年坚固如初。


最后再说一次,有密集恐惧症的还是放弃来这里吧,毕竟蚝壳墙的视觉冲击真的太强了。这才是“蚝宅”!用数万生蚝壳建造的房屋,藏在广州这座古镇中。





来源:旅行中的兔子

洛尘 发表于 2021-8-29 00:39:21

原始美

猪猪侠zz 发表于 2021-8-29 04:33:21

长见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生蚝当砖,造成的房子,矗立600余年坚固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