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江南 发表于 2023-6-8 15:50:38

那年,那月,那高考

                                                                        那年,那月,那高考
题记: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门。
       这几天,空气中都弥漫着高考的气息。朋友圈、媒体上都充斥着各种高考讯息,各路商家都在争分夺秒蹭着高考的热度。
       高考可能是每个参加过高考人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记忆。我参加了九〇、九一年两次高考。第一年整个班级没有一个上了最低录取线,我的落榜也应是毫无悬念。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可不是现在的安逸和清闲,打工也还没有普及到现在的程度。“双抢”可能是每个农村出来孩子的噩梦,下定决心要走出农村,避免“重蹈父辙”的宿命。接下来的复读是唯一的出路。
       只记得第一次高考只考了339分,离录取线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暑假到县中报名复读,分数太低了不收。也难怪,当时只招两个文科补习班,择优录取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学校里也找不到可以帮上忙的老师。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打听到吉安市有民主党派办学,帮助高考落榜的学生圆大学梦。二话不说,背好一袋米,拿着家里仅剩的几百元钱,两块六毛钱买好车票,经过一个上午的颠簸,来到了比较大的城市——吉安。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的补习学校就办在吉安市中心广场旁边的工人文化宫。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班主任是市民主同盟委派专人兼任。我们的班主任叫孙树滋,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五十好几的有素养的文化人士。个子不高,戴副塑料黑框眼镜,老家是遂川县左安那边的。对我们班上一百零八号学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口袋里总是装着风油精,哪个同学一有头痛脑热的,立马就给你涂抹上去。科任教师由市民盟在市区各高中学校择优挑选担任。补习收费象征性的,非常低。吃住自己在外租房解决,真正的锻炼了我们的生活能力。
       科任老师都是优中选优,以至于三十多年后各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还是栩栩如生。语文常锦辉老师来自白鹭洲中学,夏天总是戴着一顶米黄色遮阳帽,一身花绿裙,将自己打扮的恰到好处。文字功底深厚,课堂娓娓道来,我们如沐春风。犹记得她当时说过,她女儿在美国留学,让我们同学多添了几许崇拜。另外旁边的青少年宫里九三学社也在办学。他们的语文是廖国禹老师,好像是吉水白沙那边人。语文课讲的出神入化,只要一有可能我就会去那蹭课,至今还能记起他讲《林黛玉进贾府》的神态。简直是把《红楼梦》给演活了。九〇年语文高考卷这么难,我考的是78分。九一年相对容易,复读一年可惜才考了64分。原因是立论作文题“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二选一,我选的是“近墨者未必黑”。之后洋洋洒洒下笔千里,却是张三、李四跟着一群不学无术之人整天上街偷鸡摸狗,后来成了小偷进了牢房之类的例子。发现走题时考试已接近尾声,回天无力,根本无法改写。时运不济,第一场考试就是出现了滑铁卢。这可能就是上帝关窗吧。现在每到紧张的时候,晚上老是做噩梦:梦着考试时间已经用完了,而还有很多题目没有做,醒来时大汗淋漓。应该就是高考语文时种下的祸根。
       数学周老师,是当时一中的工会主席,诙谐幽默,总是一副笑眯眯的神态。每次上课都是踩着点,我们从四楼教室的窗户看着他骑着自行车冲进文化宫来,停好车,拉起车龙头上的黑色人造革包一溜烟跑进教室开讲。九〇年的高考,我数学才30几分,上课几乎都听不懂。还好老师对路,在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下豁然开朗,不理解的地方全盘抄下,回到租房一步一步慢慢消化,实在不懂就问合租的理科班同学。这样坚持下来,九一年高考居然考到92分(总分120分),算是开了天窍。
      英语老师李松林来自白鹭洲中学,江西师大毕业,高大英俊帅气。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那可是相当的羡慕,讲解题目挥洒自如,深入浅出,听起来毫不吃力。在他的影响下报考了英语专业,只可惜高考才考了69分。至今还在对于交卷前错改的三个阅读理解题耿耿于怀,本来就是75分呢。所以我现在对我的学生说,检查试卷当你没有把握的时候要相信第一感觉,不要轻易更改除非你有绝对的把握。
      政、史、地三科分别是73、75、74分,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样子。政治老师朱先文来自吉安三中,经验丰富老道,当时觉得他说话有点啰嗦。这可能是年少无知的学生对于爱生如子老师的一种通觉吧。历史老师黄志猛,江西师大历史系毕业。他妹妹黄沁芳也在我们班上,与我前后桌。知道他是萍乡上栗人。黄老师上课基本不带书,即使带了书也不翻书。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历史典故烂熟于胸,哪个知识点在哪册、哪章、第几页信手拈来。听他讲课那可是相当的享受。听说教完我们之后没几年就改行去了深圳。现在是小有名气的励志演说家和心理培训师了,试着百度一下居然找到恩师的光辉形象和事迹。地理老师好像姓谢,来自白鹭洲中学,中山大学毕业,宁岗人,算是半个老乡。满头白发,当时好像就有近六十岁。他是中山大学校友站吉安负责人,上课时对我们说高校招生有一定的自主性,只要上了一本线,就可以找他联络上中山大学,可惜再努力也上不了一本线,能否真正办成也无从考证。
      那年7月下旬好像是23号高考出分,到学校去一看,447分。九一年文史类的最低录取线是448分,一分之差。如果没有兼报外语类的话肯定无缘高校。文史兼报外语类考生全县排名第三。外语类考生单独划线录取。吉安师专到县九个招生指标,顺利录取。感谢上帝为我打开了高校之门,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行程。

老表一块 发表于 2023-6-8 18:19:20

风雨曾经过,

时代发哥8 发表于 2023-6-8 21:54:43

很好

fadima 发表于 2023-6-8 22:32:06

那时候有一本线的说法吗

心境Hzh 发表于 2023-6-8 22:52:51

那时只有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我比你晚几年高考,有幸录取一般本科,也是当时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时高考是残酷的,大部分考不到大学。

麦地家装水电工 发表于 2023-6-9 06:49:22

师专出来当老师或医生了吧

梦江南 发表于 2023-6-9 08:09:51

麦地家装水电工 发表于 2023-6-9 06:49
师专出来当老师或医生了吧

正常情况医专出来是医生,师专出来做老师。转行的也有很多,会遍布各行各业。

梦江南 发表于 2023-6-9 08:14:05

心境Hzh 发表于 2023-6-8 22:52
那时只有一般本科和重点本科,我比你晚几年高考,有幸录取一般本科,也是当时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时高考是 ...

您是对的。仔细回忆当时应该是分为中专线地专线省专线本科线和重点线。都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咱们握个手{:1_578:}。

梦江南 发表于 2023-6-9 08:15:50

fadima 发表于 2023-6-8 22:32
那时候有一本线的说法吗

当时的说法应该是中专大专本科和重点。

飞翔1973 发表于 2023-6-9 09:25:40

我92年高考,幸运考上了。
同代之人,深有感触!父母文化低、家穷,所谓的陪读陪考对我们来说是天方夜谭,我父母从小到大没去开过家长会。高考前放假三天,父母就像没高考这回事,但赴考前爸爸在饭桌上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好好考,没考上再补习一年“。
刹那间,我懂了很多。现在偶尔想起,不知不觉眼泪就止不住了,包括现在。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那年,那月,那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