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高考佳绩看一个村落的家风传承(文/老顽童的怪想)
透过高考佳绩看一个村落的家风传承文&图:老顽童的怪想
高考出成绩那天,一个学生向我报喜,说李正扬考得特别好,并说了一大堆赞叹泮中文风好的话。我很欣慰,同为泮中人也觉得沾光了。
李正扬是继一家三代四赐进士后的又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出类拔萃的莘莘学子,泮中李氏家族文风确实好,形成了浓郁的崇文重教村风。
村名:泮中李氏家族肇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肇基时居住在有温泉的湖畔,本应用体现地域特征的畔作村名叫畔中,却用学堂泮宫的泮叫泮中,泮中泮中泮宫之中,意蕴读书之地,旨在导向崇文重教,培育书香家族。
原耕读讲堂大门的镶字联阐释明了,“泮作学宫养蒙基础,中涵教泽入德门墙”。
祖祠文化。祖祠是家族安放始祖神位和祭祀祖先的圣殿,家族文化培育和家风传承的载体,家风祖训的传播场所。
泮中村前一宽大方正的广场,广场南三座坐南朝北的祠堂,中间为李氏祖祠,堂号以始祖耕读翁的字号命名耕读堂,为打造崇文重教的祖祠文化,激励后辈弘扬崇文重教的耕读家风,赐进士李承绪作了一副意蕴深厚的镶字联,“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方寸田水旱无忧,读兵书惧凶读刑书惧残读道德书凶残不惧”。
耕读堂内还有多副彰显耕读精神的镶字联,如“耕宗后稷烝民粒、读祖宣尼万世师”;“耕礼种义承先泽,读书诵诗迪后昆”;“耕於野道乐尧舜,读其书心慕孔颜”;“耕心田以承先泽,读古书而启后昆”。这些镶字联作为祖训家教,每年春节换贴一次,仪式隆重,要求规范。
祖祠文化注重树典范、引后人。长房祖祠至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贡科进士”牌匾,两边对联为“四進士德位兼隆忠君爱国名垂千古,五举人衣锦还乡廉洁奉公流芳百世”歌颂崇文重教,彰显家风正气。
时至今日,为倡导有才无德不为贤,有德无才不为良的家风,在长房祖祠建起了“耕读聚贤堂”。
泮中村的崇文重教家风不仅注重祠堂文化,而且采用不同措施鼓励崇文重教。
崇文重教:肇基泮中后,始祖耕读翁的长子李郁为其次子李嵩(号中山,三世)静心读书,在离泮中半里地(现在的万泉村)结一草庐,并备金延师专教。
中山翁不负家族厚望勤奋学习,成绩优异被选入国子监就读,成岁贡生,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入仕。
李嵩后辞官归里,在泮中村兴建味易楼办学。他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四书类典》教材;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遵循“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被尊为家族的文献始祖。
永新县在明朝科举考试中赐进士62位,其中4位出自泮中李氏家族,他们是李珪(四世)、李俨(五世)、李承芳、李承绪(六世),四进士都是李嵩兄长的后人,他们分别是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其中李珪、李俨父子受业于李嵩。
一家三代四个赐进士,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凤毛麟角的。李正扬则是这一房系的后代——耕读堂第二十世嗣孙。
泮中村第二个赐进士李俨,父亲对他教育很严,4岁启蒙读书,师从堂祖父李嵩,祖父点读的诗文能过目不忘;12岁随父亲习诗文,15岁开始攻读古文,也常听父亲讲王阳明的“致良知”经学。
正德九年(1514年)登进士第。从政后作为后学追随王阳明,研习良知经学。并在告假回乡照顾母亲期间,效仿堂祖父李嵩办学,嘉靖十年邀集同仁、学友创建万泉社,“仿行蓝田约法,倡后生讲学”。
两年后,又与同里贤达捐资建屋,聚优秀子弟讲学,取名聚秀义塾,李俨为首任讲师,堂侄李承芳、李承绪赐进士都是他的学生。
他常常与贤达邹守益结伴在安福、青原山讲学,有时赴玉山、南昌传播经学,是阳明学传播的中坚力量,并留下了不少诗文。
肇基初开馆教学的传承,形成了历代乡贤积极办学,为缴不起学费的贫困学子进行学费减免的传统;各房支系也都建有书堂或书舍,直至废除科举后,还在李氏祖祠后兴建起花园式耕读讲堂,建国初在这座讲堂的基础上成立泮中小学,这座讲堂于2012年列入永新县文物保护名录。
李氏祖祠祠会有地产时,每年正月元日的祭祖,都会奖励读书的。一是祭祖资格彰显读书;二是物资奖励侧重读书人,规定小学毕业生六条签、初中毕业生八条、高中毕业生十二条、大学毕业生二十四条。
每条签可领两块特大酥肴、两个包子、一块一两多重的酢肉;上了耕读堂《仪宣牌》(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绅士,既可享受本学历的签,还可享受两斤羊肉和三斤猪肉。
祠会还会利用祖祠地产赞助学习,如民国时期一耕读堂十九世嗣孙考入国立中正大学,为勉励他勤恳学习和激励家族后生,大祠拿出近一亩良田资助他求学。
一代代传承弘扬,以耕养读、以耕促读,亦耕亦读,妻耕夫读,父耕子读,日耕夜读、晴耕雨读蔚然成风。
我国为保家卫国捐躯抗美援朝战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李湘军长,七岁失怙,家庭十分贫穷,他叔叔发扬叔耕侄读的家风,供他读了三年私塾。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停止高考的“文革”期间,回家务农的耕读子孙依然日耕夜读、晴耕雨读,高考一恢复,兄弟姊妹双双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为数不少。
除开国将军,当下有大校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如雨后春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高级职称,以及入选部级专家库、行业中的全国优秀和模范等层出不穷。
李正扬爷爷辈三兄弟由于特殊年代产生的诸原因而学业中断,但他父辈的兄弟姊妹仍传承耕读家风,自强不息,考入大学和师范。他父亲两兄弟都是初中毕业考入永新师范,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自古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伴我走天下。书香使家风丰盈悠远,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无不最是书香能致远,泮中村又以李正扬高考佳绩激励后生,弘扬崇文重教的耕读家风。
-关于作者-
老顽童的怪想:一生舌耘笔耕,入选教育部专家库,四级教授,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有拙文陋字散见于人民教育、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十余种国家级报刊或中文核心期刊等,著有《守望 耕耘 求索》;退休后写有十多万字的游记,并见诸报刊网络媒体。多次获市省及全国性征文大赛奖。 https://app.maidi.me/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https://app.maidi.me/public/emotion/face_075.png 李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革命烈士。1952年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时,因细菌感染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经多方抢救无效,7月8日13时30分牺牲于朝鲜前线,是朝鲜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员。
富有家国情怀的耕读世家{:强:} 家风、学风都很重要...
页:
[1]